“雙碳”背景下,新能源發展勢頭強勁,欣旺達在消費電池、動力電池、儲能市場攻城掠地之時,也加速自身減碳進程。欣旺達副總裁梁銳指出,隨著行業競爭加劇,新能源企業需要建立綜合競爭力,關注質量、安全、技術、成本等要素之外,還要提升可持續經營能力。
2022年4月12日,欣旺達公布2021年財報,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74億元,同比增長25.8%,其中貢獻最大的是手機鋰電池業務,收入208億元,占總收入比56%;增長最快則是動力電池業務,實現收入超過29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585%。
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是“雙碳”背景下電動化轉型需求的增長,也是企業二十多年對品質、技術、人才持續投入的結果。作為國內新能源行業領軍企業,目前欣旺達3C手機模組電池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動力電池市場占有率全國前十,儲能系統等也居于全國前列。
今年3月,欣旺達副總裁梁銳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提出,隨著動力電池領域的競爭加劇,電池企業需要建立綜合競爭力,在關注質量、安全、技術、成本等要素之外,還需提升可持續經營能力。
梁銳認為,持續提升產品能效、降低單位產量能耗水平,是欣旺達貢獻“雙碳”目標、落實可持續經營的關鍵行動。2021年欣旺達公布了“雙碳”宣言,承諾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其2021年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企業全年投入1127萬元進行節能降污改造,已實現節能降耗10%的目標,減少全年二氧化碳排放16445噸。
在欣旺達2021年度利益相關方調研中,4155位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投資者、媒體、政府在內的利益相關方認為對欣旺達可持續發展影響最重大的前3項議題分別是產品及服務質量、經濟表現、消費者權益,而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管理等環境議題則排在20多位。雖然身處與氣候變化影響息息相關的行業,欣旺達還需和利益相關方一起持續加強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和治理。
要解決業績快速增長和碳排放持續下降的矛盾
南方周末:欣旺達如何看待自身的“雙碳”責任?
梁銳:從巴黎協定到哥本哈根宣言,欣旺達很早就開始關注國際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動向;隨著國家3060目標以及相關政策公布,我們進一步感到節能降碳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首先,作為身處綠色能源行業的上市公司,我們必須要超前一步,實施減碳規劃和行動,才能符合公司愿景和形象。
其次,是市場和客戶要求。我們有一半產品出口海外,許多高端客戶提出了產品減碳要求,歐盟電池法規也日趨嚴苛。2024年7月1日起,進入歐洲市場的工業和電動汽車電池的制造商和供應商必須提供碳足跡聲明,2026年1月1日起強制碳標簽。這都要求我們提前做好準備,在公司高速發展過程中解決業績快速增長和碳排放持續下降的矛盾,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持之以恒的長遠規劃。
南方周末:“雙碳”目標公布以來,欣旺達開展了哪些工作?
梁銳:欣旺達從2021年初開始正式啟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先后于2021年3月舉行“碳達峰·碳中和”宣誓暨“節能減排責任書”簽訂儀式,正式發布《欣旺達碳達峰·碳中和宣言》,承諾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同年4月成立了欣旺達“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編制組。
當前欣旺達已完成“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并明確了30項關鍵任務,這30項任務包含直接減排和間接減排措施。直接措施包含企業節能減排、能源結構調整、產業布局和交易抵消幾個方面;間接措施主要通過搭建運營管理平臺,立足工業互聯網技術、電池回收、減碳能力建設等幾個方面來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目前我們已獲得ISO14064認證,也成為深圳市近零碳排放第一批試點企業。2022年,我們制定了近零碳排放區工作規劃并將目標指標分解至相關部門。從頂層布局、組織保障、技術保障、資金保障、人力保障、宣傳保障等各維度開展“近零碳”建設。
同時,我們還持續參與行業“雙碳”行動,一方面將客戶要求傳遞給供應商,要求他們實施減碳策略;另一方面積極發聲,向行業分享、交流自身的減碳經驗。比如參與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的雙碳課題編寫,以及在“中國—瑞典合作實現交通化石燃料零使用論壇”上發表報告等。
南方周末:欣旺達計劃如何抓住“雙碳”機遇?
梁銳:過去幾年,公司各項業務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國家“雙碳”戰略的實施,將創造出上萬億元的市場需求,為欣旺達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使我們能夠實現前所未有的快速成長。公司已經制定了明確的發展戰略,一方面,瞄準車用動力電池市場,力爭市場份額做到國內前三;另一方面,做好“零碳”方案研發和應用,利用已具備的分布式能源技術和解決方案,全面參與各地政府“雙碳”規劃和“零碳”園區開發建設。
南方周末:欣旺達能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哪些支持?
梁銳:我們認為零碳園區建設將是各地落實節能減排任務、實現綠色招商的重點抓手,隨著國內外產品減碳要求逐步提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入駐零碳工業園區。
我們目前可以針對“源、網、荷、儲”,為工業園區提供分布式能源建設和能源精細化管理服務。比如,利用儲能技術,實現風、光、水等電力有效存儲,削峰填谷,及時響應園區用電需求;基于工業互聯網技術,搭建能源智能管理系統,實現對負荷側和需求側設備運行情況監控和調配,實現各種能源協調互補、精細化管理。
2017年我們與15家單位承擔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的分布式能源系統示范項目”,2022年3月通過驗收,成功打造了廣東惠州博羅工業園區分布式綜合能源系統示范工程,從而掌握了建立零碳園區的一系列技術手段,目前正在向各地推廣解決方案,南京、南昌、棗莊的低碳園區規劃正在進行中。
計算標準不統一,為電池產品碳核算增加難度
南方周末:電池產品碳核算的難點是什么?
梁銳:首先,是上下游的碳排放數據可獲得性。供應鏈逐級遞推,分布范圍廣,為范圍三的碳足跡追蹤增加難度;其次,是碳核算復雜且數據量大,很多碳排放以間接轉換為主,轉換參數較難確定,而且動輒需要追蹤數萬多個常用設備/部件,涉及環節繁多,增加精確測算的難度;再次,最重要的是目前針對很多產品沒有統一的碳排放計算標準,且各類標準不具備兼容性也對核算增加了難度。
南方周末:欣旺達如何確保產品全生命周期減排?
梁銳:第一,緊跟國際大客戶的需要制定行動方案。國際大客戶對動力電池碳排放要求逐步嚴苛,比如已有要求2024年動力電池所耗的每度電的碳排放不能超過20公斤(目前國內水平是每度電50公斤左右),這些要求很可能變得更嚴苛,我們需要根據要求,在計算產能配置、測算現有碳排放水平的基礎上,制定相應方案和規劃,促進減碳水平持續提升。
第二,最大限度減少運營環節的碳排放。在公司層面,我們根據產值增長規劃,測算當前和未來不同階段的碳排放情況,制定相應的量化指標,形成碳排放管理曲線。在業務層面,我們將減排要求分解到當前6大業務模塊,每個板塊承擔相應的減排任務;在園區層面,國內外在建、運營或待建的產業園區都將會應用我們自己的光伏和儲能系統,最大限度利用綠色電力實施生產,并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減排方案和未來規劃。
第三,促進電池產業鏈降碳和資源利用。深度布局全產業鏈,我們在原材料、電池大數據管理、電池梯次利用和回收領域均有股權投資,與合作伙伴共同尋求技術突破,促進全產業鏈節能降碳。總之,在技術、成本、安全、質量之上,我們將圍繞產品能效、自身運營、供應鏈減排,持續提升可持續競爭力。
新能源電池行業減碳標準需與國際標準對接互認
南方周末:新能源電池行業實現碳中和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梁銳:第一是行業待形成關于產品降碳的標準。在鋰電池領域,工藝定型后會形成產品制造規范,便可得出生產某項產品所消耗的二氧化碳值。政府和行業機構,可以著手設定產品碳排放的標準,規定低于一定數值的產品才為合規,有助于敦促企業主動推進產品全生命周期減排,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其次需要有權威機構對產品碳排放量進行認證。通過專業評定,出具有說服力的證書和報告,證明企業產品碳排放量符合標準要求。歐盟在碳測算和審計方面涉足較早,通過確立模型和算法,形成一定標準,其他國家要出口產品,只能按照它的認證規則來。我們也需要建立科學的認證體系,掌握標準和認證的話語權。第三是形成的標準要能夠跟國外標準對接互認。中國是制造大國,產品出口占很大比例,我們形成一定的行業標準后,需具備國際權威性,和國外標準能夠互相認可,給產品賦予全球通行的低碳標簽,有助于節約認證成本,在更符合自身訴求的減碳條件下開展國際貿易。
南方周末:欣旺達接下來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如何應對?
梁銳:挑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內外降碳政策變化,為生產和出口帶來的壓力;二是客戶日趨嚴苛的減碳和電池回收要求,影響企業訂單可持續性;三是綠色金融政策變動,給企業投融資帶來的風險;四是供應鏈風險,包括原材料、電池材料的持續穩定供應,給電池品質安全帶來挑戰。
對此,我們將持續從以下幾個方面行動:在管理層面,制訂企業“雙碳”戰略規劃,在各業務板塊推進碳足跡管理和減碳行動計劃;在信息披露層面,構建ESG管理體系,定期披露ESG績效;在投融資層面,建立綠色投資評價機制,在投資建設時充分考慮項目的碳足跡、環境影響;在流程管理上,確定各階段節能降耗目標,確保單位產值能耗遞降滿足政策要求;在質量管控層面,推行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實施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品質管理。
來源:南方周末